熬夜和猝死,到底啥关系?
猝死,医学上叫“突发性心脏死亡”,是指健康或看似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突然心脏停跳,失去生命。很多人以为猝死是老年人的事,其实不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小李这样30岁出头的“社畜”,也成了猝死的高发人群。而熬夜,就是幕后推手之一。
为什么熬夜会要命?医生解释,熬夜像在给身体“慢性下毒”。正常情况下,人体有生物钟,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脏、心脏休息和修复的黄金时间。熬夜打乱了这个节奏,心脏超负荷运转,血管长期紧张,血压和心率失调。时间一长,心脏就像个疲惫的马拉松选手,随时可能“罢工”。
更可怕的是,熬夜还会引发应激反应。身体以为你在“逃命”,分泌大量压力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短期内让你兴奋,可长期堆积,会让心脏不堪重负。小李那天凌晨胸口发紧,就是心脏在“抗议”。
数据也吓人。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超过60%的年轻人每周至少熬夜3次,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在熬夜人群中比正常作息者高出近3倍。熬夜不一定会直接导致猝死,但它绝对是“帮凶”。
信号一:胸口闷,像压了块石头
小李回忆,那晚倒下前,他其实早有征兆。加班时,他常觉得胸闷,像有块石头压着,深呼吸都费劲。他以为是坐久了,活动一下就没事。可那天凌晨,胸闷突然加重,还带着点刺痛,他才意识到不对劲。
医生说,这种胸闷是心肌缺血的信号。熬夜让心脏供血不足,氧气跟不上,心肌就像缺水的庄稼,开始“闹脾气”。如果胸闷反复出现,尤其是夜里或劳累后更明显,别硬扛,去查个心电图,可能是心脏在求救。
信号二:心跳乱了节奏
小李还有个毛病,平时没在意:心跳有时候快得像擂鼓,有时候慢得像要停。他加班时,手腕上的智能手表常提示“心率异常”,最高飙到130次/分钟,最低却只有50次。他笑称:“我这是程序员的‘代码心跳’,忙起来就这样。”
其实,这是心律失常的预警。熬夜让心脏的电信号紊乱,像乐队没了指挥,节奏乱套。严重时,可能引发室颤——心脏乱抖却不泵血,几分钟就能要命。如果你也常觉得心跳忽快忽慢,尤其是熬夜后更明显,别不当回事,赶紧找医生。
信号三:头晕,冷汗直冒
猝死前几小时,小李还经历了头晕。他站起来时,天旋地转,眼前发黑,额头冷汗直流。他以为是低血糖,喝了瓶可乐,可没啥用。医生后来告诉他,这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熬夜让血管长期收缩,血压波动,大脑缺氧就头晕。冷汗则是交感神经兴奋,身体在“紧急动员”。如果头晕伴着冷汗,甚至恶心想吐,别拖,可能是猝死前的最后警告。
信号四:极度疲惫,却睡不着
小李有个怪现象:熬夜后明明累得要死,却翻来覆去睡不着。躺床上,脑子像放电影,停不下来。他以为是工作压力大,可医生说,这是神经系统紊乱。
熬夜打乱了睡眠激素分泌,身体处于“假兴奋”状态。长期如此,心脏和大脑都得不到休息,就像发动机不停转,早晚过热“爆缸”。如果你也累得不行却睡不好,别硬撑,调整作息是正道。
为什么年轻人更容易忽视?
小李这样的年轻人,为啥总觉得猝死离自己远?一是仗着年轻,觉得身体有资本;二是信号太“隐蔽”,不像肚子疼那么直白。胸闷以为是累的,心跳乱以为是激动,头晕以为是没睡好……等真出事,才后悔没当回事。
医生提醒,猝死前的信号,往往是“渐进式”的。一次胸闷可能是小警告,几次头晕可能是大警报。年轻人别逞强,身体不会骗人。
怎么办?救命指南
小李捡回命后,彻底改了生活方式。他总结了几招,分享给还在熬夜的你:
结尾:别让熬夜偷走你的明天
小李的故事,是个警钟。熬夜看似小事,却可能埋下大祸。胸闷、心跳乱、头晕、睡不好,这些信号不是矫情,是身体在喊你停下来。32岁的小李差点没熬过去,你呢?还在熬夜刷剧、打游戏、赶deadline吗?
健康不是无限透支的信用卡,别等猝死敲门才后悔。放下手机,早点睡吧,明天醒来,你会感谢今天的自己。
参考文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心源性猝死防治指南(2021年版)》.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睡眠研究会.
Chen H, et al. "Sleep depriv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