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慈高皇后马氏画像
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明史》
洪武十五年,一代贤后马氏离世,与她相伴走过三十多年的朱元璋可谓痛断肝肠,《明史》留下了“帝恸哭”这三个字,很难想象朱元璋这样一位杀伐果断的帝王会如此恸哭,由此也可见朱元璋对这位陪伴他创立大业的贤后是多么的爱重和珍视,不仅如此,在剩下的十五年时间里,朱元璋再没有册立过皇后,在他的心中,妻子这个位置,永远只有马皇后一个。
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永乐元年上尊谥曰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明史》
南京明孝陵
明朝以孝治天下,故而皇后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而慈这个字是朱元璋为马皇后精挑细选的,何为慈,《谥法》有云“爱民如子曰慈”,《说文》有云“慈,爱也”,仅从这两个解释就不难发现朱元璋的用心,在他的心中,马皇后不仅是他的一生挚爱,也真正做到了母仪天下、爱民如子。
到此,难道马皇后的谥号就这样定型了吗?当然没有,永乐元年,朱棣为母后尊了一个长达13字的谥号,这13字中,最重要的就是“孝慈”和“高”这三个字,时人为了方便称呼,便以这最关键的三个字组合为“孝慈高皇后”,除却这三个字,剩下的10字乃是朱棣对母后的赞誉,这个“高”字也很明显,那是明太祖朱元璋谥号的核心字,到此,明朝皇后谥号制度似乎已经尘埃落定,那就是后冠帝谥。
此后的仁宗、宣宗、英宗、宪宗都谨遵祖训,皇后谥号皆采用后冠帝谥,但是一切变化开始还要归结于一个明朝历史上贤君—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 现代复原画像
众所周知,明朝首位以新皇帝生母身份被尊为皇太后的是宪宗的生母周氏,而明朝第一位以新帝生母身份被追封为皇太后的人,是周氏的儿媳妇,宪宗皇帝的淑妃纪氏,她就是孝宗皇帝的生母。朱祐樘以孝著称,他一即位就尊封祖母周氏为太皇太后,嫡母王氏为皇太后,对于被万贵妃戕害早亡的生母纪淑妃,他自然不会忘记。
孝宗即位,追上母妃孝穆太后纪氏谥,祔葬茂陵。以不得祔庙,遂于奉先殿右别建奉慈殿以祀。—《明史》
孝宗依照祖制,采用后冠帝谥的方法为母亲追谥,把父亲谥号中的核心字“纯”放在了母亲的谥号中,但是为了显示嫡庶有别,只追封母亲为皇太后,称“孝穆太后”。十七年后,周太皇太后崩逝。
影视剧《后宫》:演员何赛飞饰演周太后
弘治十七年三月崩,谥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合葬裕陵。以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议,别祀于奉慈殿,不祔庙,仍称太皇太后。—《明史》
孝宗皇帝原本给祖母的谥号中称祖母为皇后,但是群臣认为周氏仅为英宗之侧妃,却得以与英宗正妻钱氏同称为皇后,不合礼制,孝宗便把对周氏的称呼从皇后改为太皇太后,此一条后来也被世宗朱厚熜用在了祖母邵氏身上。
至此时可以看到,明朝的后妃不管是皇帝原配还是新帝生母都可以采用后冠帝谥的追谥方法,只是在最后的称呼上有所区别,这与宋代的皇后谥号制度是相通的。
网传周太皇太后以侧室而得以将丈夫的谥号加入自己的谥号中是周氏的蛮横无理属于以讹传讹,此时明朝并没有形成嫡庶分明的皇后谥号制度,而真正将嫡庶尊卑彰显到极致的正是那位道君皇帝—朱厚熜。
嫡庶分明,自食其言的嘉靖皇帝
嘉靖帝是明朝最能折腾的皇帝之一,他也是一位极其孝顺的皇帝,他发动大礼议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叫亲生父母一声爹娘,他也开启了明朝非原配皇后不附帝谥的先河。
影视剧《后宫》:演员吕一饰演邵妃
朱厚熜即位时,他的祖母邵氏尚在。
已,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上尊号曰寿安。十一月崩。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别祀奉慈殿。七年七月改称太皇太后。—《明史》
在享受了一年的皇太后尊荣后,邵氏欣慰的离开了人世,而她的谥号也开启了一个先例,嘉靖帝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没有把祖父宪宗皇帝的谥号核心字加到祖母的谥号中,这样一来,邵氏的谥号就成了一例独立建谥。
时间到了嘉靖十五年,时任礼部尚书的夏言向嘉靖帝提出建议:
北京明十三陵一景
三后神主称皇太后、太皇太后者乃子孙所奉尊称,今既奉迁陵殿,实同帝后之列揆之名实于礼未宜,似当更正......当各从夫妇之义而不当仍袭子孙之称臣等据礼佥议请改题。孝肃太皇太后神主不用睿字,孝穆皇太后、孝惠太皇太后神主俱不用纯字,则嫡庶之称有别,夫妇之分无嫌,而尊尊亲亲之道并隆而无失矣。—《明世宗实录》
夏言的建议干脆利落,既然周、纪、邵三后迁往陵殿供奉,主位是她们的丈夫皇帝,而她们有的尊号是皇太后,有的是太皇太后,这于礼不合,应当改正。夏言进一步指出,为了彰显嫡庶尊卑、夫妇之分,要把她们谥号中的帝谥去掉,这才符合她们在丈夫和丈夫原配面前的身份。嘉靖帝采纳了这一建议,至此,明朝非皇帝原配不可系帝谥的制度基本成形,这也便是明朝嫡庶分明的皇后制度的由来。
按说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嘉靖皇帝应该践行好这一制度,也好为后世儿孙做榜样,但是嘉靖帝竟然带头破坏了自己制定的制度。
朱厚熜一生先后册立了三位皇后,元后陈氏、废后张氏、继后方氏,在朱厚熜在世之时多次表示希望以后和自己共同享受庙祭的是继后方氏,并且希望把自己的谥号加入方皇后的谥号里。
那么嘉靖帝为何要这样做呢?首先是因为陈氏当年触怒了朱厚熜,她离世后,朱厚熜违反祖制,以胡、汪二废后的谥号标准给陈氏追谥为“悼灵”,可见他心中已有废后之心,到了嘉靖十五年,在夏言的建议下,已经消气的朱厚熜将陈氏的谥号改为“孝洁”。
影视剧《大明王朝1566》:演员陈宝国饰演朱厚熜
此外,方氏虽为继后,但是与嘉靖帝感情很深,尤其是在嘉靖二十一年在壬寅宫变中救下了他,这让嘉靖帝对方皇后感激不已,方皇后的葬仪、祭礼等他一再违反规制,命礼官以原配皇后的待遇对待方皇后,可是在祔庙和系帝谥的问题上,嘉靖帝是鞭长莫及。
穆宗即位,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祔庙。若遵遗制祔孝烈,则舍元配也,若同祔,则二后也。大行皇帝升祔时,宜奉孝洁配,迁葬永陵,孝烈主宜别祀。”报可。隆庆元年二月上尊谥曰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明史》
嘉靖帝离世后,他的儿子隆庆皇帝与群臣商议,为了不给父亲和自己留下自食其言、不遵礼制的骂名,仍然以陈氏祔庙、系帝谥。
明穆宗孝懿庄皇后李氏
隆庆皇帝虽然违反了父亲的生前愿望,但是维护了明朝嫡庶分明的皇后谥号、祔庙制度,并且以身作则践行了父亲定下的规矩,隆庆皇帝按此制度追封了生母杜氏,他的原配李氏虽然在他登基前就已经离世,一天皇后都没有当过,但是最后系帝谥与他同享供奉的依旧是这位薄命的孝懿庄皇后,至此明朝的皇后谥号制度也终于尘埃落定。
规制特殊,明朝皇后谥号的特例
在明朝皇后的谥号中,有两个特例,分别是宣宗皇帝的元后胡氏和景泰帝的元后汪氏。这两位“似是而非”的婆媳当真是同病相怜,他们都是丈夫的原配,都被丈夫无过而废,但是在离世后竟然又追封为皇后,一生大起大落,浮浮沉沉。
影视剧《大明风华》:演员邓家佳饰演胡皇后
胡氏是永乐皇帝朱棣为孙子朱瞻基亲选的太孙妃,而朱瞻基真正喜爱的是太孙嫔孙氏,爷爷和父亲在时,朱瞻基自然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状况,直到宣德三年,大权在握的朱瞻基以胡氏无子废黜了她,又改立孙氏为皇后。正统八年,胡氏离世,以嫔御之礼下葬。直到天顺六年,孙太后离世,钱皇后劝谏英宗复胡氏位号,英宗又问大学士李贤,最终决定,追封胡氏为皇后,谥号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胡氏的谥号看似平平,但是却表达了多重意义,首先,胡氏谥号简称为“恭让章皇后”,这“恭让”二字乃是将宣宗的废后之举美化为是胡氏谦恭的礼让,既成全了胡氏的美名又保全了父亲的颜面;其次,“静慈”二字乃是宣宗赐予胡氏出家后的法号,将此二字加入也是在彰显胡氏经历的特殊性。
除此之外,为了顾全母亲孙氏的颜面,胡氏的谥号没有加入明朝皇后谥号必用的“孝”“圣”二字;而且,英宗将父亲宣宗皇帝的核心谥字“章”加入了胡氏的谥号,大抵是因为胡氏虽然被废,但是名分上依旧是皇帝的原配,且当时嫡庶分明的皇后谥号制度尚未确立,故而使得宣宗拥有了两位系帝谥的皇后,这在明朝是独一份。
影视剧《女医明妃传》:黄轩、金晨饰演的景泰夫妇
汪氏被景泰帝废黜是一例典型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仅逃脱了为景泰帝殉葬的悲剧,而且因为曾经庇佑年幼的宪宗皇帝,并因为劝谏景泰帝不要废太子朱见深而被废,在后来的生活中,得到了宪宗和钱、周二太后的帮助,于正德元年方才离世,享年八十岁,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她最后仍以皇后的身份与丈夫合葬,并被追谥为“贞惠安和景皇后”。明朝文学家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感慨:
凡历五帝六朝,前后六十二年。升沉兴废,更迭为之,终得与景皇同穴,实前古未之闻。
胡氏和汪氏的谥号虽然规制上未能齐全,但是通过这两例特殊的皇后谥号,一幕幕历史图景跃然眼前,这或许才是探寻历史细节的乐趣。
结语
如果说宋朝的皇后谥号制度可以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来形容,那么明朝的皇后谥号制度用“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是再合适不过了,身为皇帝,或许做不到一生一世一双人,但是最特殊、最尊贵的那个位置永远只留给一个人,正如《甄嬛传》中玉娆所说:“对于皇上来说,皇后可以有很多位,但是妻子只有一个”,或许这就是嘉靖帝制定这项制度时,对“妻子”的定义。
纵观明朝皇后谥号制度,从一视同仁到嫡庶分明,明王朝走过了一个半世纪,小小的谥号也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爱民如子的孝慈马皇后、仁孝徐皇后,英明睿智的诚孝张皇后,无过而废的恭让胡皇后,因祸得福的贞惠汪皇后,让嘉靖帝不惜自食其言的孝烈方皇后......这些人物似乎都在通过历史遗存下来的文字倾诉着自己的人生和所见所闻,从冷冰冰的文字中读出历史的壮阔和帝王后妃的深情,也许这也是“微言大义”的一层含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